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发表时间:2020-06-17 00:00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规范、掌握纲要信号作为自学工具;必须整体学习教材,培养整体思维方式;必须把知识作为培养能力的例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须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与学生的情绪体验,创造知识感悟场与情感感悟场。关键词:学习工具、纲要信号、知识感悟场、情感感悟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教育已有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但考察学校教育的现状不难看出:越改,教师教得越累;越改,学生学得越辛苦。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教厌学、厌改情绪。当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途径,中小学课堂教学也必然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堂教学改革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使命。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如何,直接反映着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成败,但当今,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师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肢解过细、设计的问题缺乏难度与启发性,学生合作学习存在着形式化倾向,课堂教学的容量偏少等,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教学必须提高效率(其衡量标准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情况),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依据自己的教育实验活动,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自主学习规范,掌握自主学习工具

“教是为了不教”,这种教育观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当前很多教师的做法,不但无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能力的提高,相反,常常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把握自主学习的规范、掌握自主学习的工具,从而既可以提高学生效率,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把握自学规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自学活动既存在于课堂上,也存在于课堂下,然而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的学生自学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生并不是开始就会自学的,其自学能力的形成经历着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课堂上常见的自学活动,按照学习的主体划分一般包括学生个体自学(教师阅读教材内容学生跟读实际上也是一种学生自学)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体进行自学两类。课堂上的自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也是课外学生进行自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对于学生自学活动规范的强化是学生自学效率提高的关键,否则,学生自学要么处于自由放任的状态,要么流于形式。如下面的几个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例子:

语文(《桂林山水》):自由读课文,不通、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情感,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数学(《乘法分配律》):自学教材93页例5、96页例6、97页例7。自学指导:(1)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书写格式,完成95页乘法分配律法则,一边完成一边记。(2)完成例6、例7,比较两个例题的异同。

学生的上述自学活动,教师的指导存在着很多问题:自学时间不明确——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潜能的激发。自学要求不明确——如语文要求很笼统,读完后只是让学生之间交流感受,教士的本意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但最终后流于形式;数学只是要求学生“完成”,至于如何完成,则没有具体要求。自学方法不明确——语文只是要求学生对不懂的地方多读,字音读准,并没有明确对于不懂的地方、不认识的字词如何处理;数学同样如此,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肯定有疑难问题,自学要求中教师并没有明确点出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与能力,教师在指导自学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才能真正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下例:

语文(《背影》):请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明确内容与方法),五分钟后(明确时间),请同学们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饱含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要求)提前完成的同学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什么让作者感动的流泪?(层级要求)

数学(《平行四边形》):请阅读教材130页的内容(明确内容),用时4分钟(明确时间),划出不明白的问题(明确方法),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如何表示?(2)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的什么性质?(明确要求)

(二)掌握自学工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一般而言,教师只是布置让学生读、写、算等,而很少教给学生借助于“工具”进行自学,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降低。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掌握自学工具作为自学的抓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为改观。所谓自学工具,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纲要信号”图表,以理清教材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由原苏联人沙塔洛夫首创。纲要信号图表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据或其它“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简明扼要地把所需掌握的知识表示出来。沙氏的纲要信号图表一般是用于教师的课堂讲授之中,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现实记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实验学校并不仅仅要求将“纲要信号图表”用于课堂讲课之中,而是同时要求教师把纲要信号图表引入到学生的自学中去。具体做法是,不管哪门学科,教师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尤其是预习教材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画“纲要信号图”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等,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树形图勾画出来。如预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以标题为树干,以“山”和“水”作为枝干,再分别以山水的特点为小枝干,以描写山水特点的重要句子或词语作为下一级枝干画知识树。开始老师们担心学生平时预习的积极性很差,他们不喜欢预习,更不会用纲要信号图进行预习,后来的实践证明老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笔者在了解实施效果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此有兴趣,喜欢这种自学的方式。有学生这样写道:“通过画知识树(或其它纲要信号图)预习学习内容,感觉到很有趣;感觉到比以前有信心了,因为课本的内容都预习了,所以在课堂上感觉学得比较轻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完成纲要信号图的过程中,就构建了知识的整体,同时能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带着纲要信号图与相关的问题走入课堂。纲要信号图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知识的整体认识,而且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以及整个学段或一门学科的整体概念都可慢慢建立起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建立起了知识的整体概念,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

二、整体入手学习教材,培养整体思维习惯

在我国的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学很早就出现了“总—分—总”的课堂教学思路,老师们大都知道“字要放在词中,词要放在段中、段要放在篇中”的教学思路,但实际教学的时候,一般还是按照字词句篇的老套路进行;理科的教学,大多遵循着由部分到整体的基本思路,这种教学路向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人的认知规律决定教学的整体观人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自己与客观世界的方式:艺术的想象与哲学学术思考,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但无论哪一种认识方式,其认知的起点都是整体,遵循着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轨迹。人类的这一认知规律从学科发展史上也能略窥一斑,如在中国古代仅有六艺、西方古代有七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不断分化——表现为把某学科的个别分支从该学科中分离出来,使之发展成为新的学科。由于学科的分化,形成了各门学科的塔式结构和庞大的学科体系。到现在世界上学科总数大约有2600个。当学科分化到一定程度时,学科又会出现综合趋势——表现为单一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受到限制,不得不同其它学科进行联系,甚至必须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和力量,从而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借鉴、渗透和融合,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科(也叫跨学科),表现出发展的“整体—部分—整体”趋势。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的知觉具有三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整体性(或综合性),尽管“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这种对象仍被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感知某事物时总是先对该事物有笼统、不精确的综合印象,进而对组成该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最后才构成新的综合,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的认识,即所谓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人类这种“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反映在教学上,就要求教师形成教学的整体观并以此指导课堂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和理解教材,然后再深入学习关键部分,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

(二)借助纲要信号引导学生整体入手学习教材

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可以把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看作一个整体(如整个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数学等),也可以把一本教材、一个单元、一节教材视为一个整体。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自己遵循着由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如初学课文《小音乐家扬科》时,有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提出问题:本文主要写什么?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不上来,即便能够回答,学生往往也是照本宣科,于是老师抱怨学生的整体把握、概括能力差。其实问题不在于学生,如果换一种问法,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小音乐家扬科最后的命运怎样?为什么?学生从结果入手进行推理,借助“   ”勾画出课文的纲要信号图,从而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数学教学同样如此,如引导学生自学浙版数学教材《几何图形》部分时,有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几何图形包含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借助纲要信号理清教材内容。结果学生很轻松的把握住了核心问题与难点问题。教师在进行理科教学时,切忌把问题分割过碎,要尽可能给学生较为完整的问题,其要义在于要求学生“不论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教师给一点学生吃一点的做法,以激发学生潜能。

整体入手学习教材,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以单元、一册教材、一个学年的内容或者一个学段的内容为单位。如开始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出整个单元的纲要信号图(如下图1);开始学习初中语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整个学段的关于语文的纲要信号图(如图2),从而做到整体感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补充、完善纲要信号图,并在学完某一部分内容后,明确告诉学生已经完成了纲要信号图的哪些部分,从而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

三、把握知识能力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注重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是我国课堂教学的良好传统;但如果教师能够避免单纯地就知识讲知识,明确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分析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则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一)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例证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内涵概括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样的时代,知识的积累与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量在19世纪约50年增加一倍;至20世纪中叶,已达每10年增加一倍;到70年代,已经是每5年增加一倍的速率。同时,知识的陈旧率也大大加快,人类在50、60年代创造的新发明和新成果,超过了以往2000多年的总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统计,8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达到12.5%;在电子计算机等领域,大量的知识正以人们难以置信的速度更新着……。

对于学生而言,在这样的时代,掌握知识是必要的,然而,知识的掌握是没有尽头的,因此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只是目标之一,获取知识的过程必须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利于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论述颇丰,但一般观点总是把知识看作能力的基础,至于知识如何成为能力的基础,则很少彻底论述。在笔者看来,学生阶段所掌握的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是学生能力形成的例证,也就是说,学生应该通过间接经验的获得掌握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意味着学生可以独立高效的学习。但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很多教师依然存在着就知识讲知识的问题,不能以知识为例证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二)明确知识获取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们大多明白应该把其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但至于如何去做,则不甚明了。以语文教学为例,实践界很多教师都在学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一篇课文(现代文)读四遍完成八项任务就可以了。**遍,跳读(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第二遍,速读(每分钟读完1000字)。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第三遍,细读(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服从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位重点段落,关键词语。但很多老师的实际做法仅仅局限于自己在分析教材时遵循着这样的步骤,而没有明确告诉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一般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数学同样如此。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只是就例题讲解例题,而不能把自己分析例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如讲解平方差公式(a+b)(a-b) = a2-b2,教师的工作不是急于引导学生做练习题,而是要给学生讲清楚a和b分别代表什么——a或b只是代表一个符号,可以表示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字母,也可以表示一个单项式、多项式。首先要把a或者b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字母或数字,明白了这个道理,把这个式子扩展成几组字母都是一样。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些,就会知道这个公式是千变万化的,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把一个或若干事物看作a 或b。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公式进行变化,把握变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寻找公式的变化规律,以解决同一类问题,实现能力迁移。

教师无论讲授什么内容,总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定要结合知识教学进行。

四、注重知识逻辑联系,激发学生情绪体验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理科来讲,把握知识的变化与联系是两个关键点(知识的变化已在第三部分的第二小部分有所论述,在此不再论述);文科教学,教师除了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外,应着重在激发学生情绪体验上下功夫。

(一)强化知识逻辑联系,创造知识感悟场

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存在于整体中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它具有部分的意义,一旦离开了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它作为整体的部分的意义。学生所学学科同样如此,一个学段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大系统,一本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的内容都是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部分、次级系统而出现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孤立地讲授内容而不能实现整体的融会贯通,学生不可能把握一个单元、一本教材、整个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当前很多教师总是在学完一个单元、一册教材在进行复习时才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学完了初中几何“平行四边形”这一部分后,教师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相互关系设计成一个网状的纲要信号,让学生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3)。

笔者以为,这样做有其效果,但远远不够,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接触这一单元的时候,就给学生或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纲要信号图,如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种类;或直接把类似图3的纲要信号图呈现给学生,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创造一个知识感悟场。每学完一个部分后,教师引导学生强化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强化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如正方形和菱形、矩形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细化纲要信号图,学生学完本单元后,便可以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知识逻辑体系,与教师学完后给学生或引导学生总结相比,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科教学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前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个问题已有所论述,不复赘言。无论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教师教学时都必须注意,要及时把所学内容回归到代表更大范围知识体系的纲要信号图中——如单元、一册教材乃至整个学段的学科,以利于学生站在系统的角度看待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二)引入学生日常经验,创造情感感悟场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这也是当今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但究竟如何高效地激发学生体验、形成其价值观,是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的问题。文科教材大多人文性很强,然而很多教师挖掘教材人文性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反复读重点句子,体味、揣摩其中的含义。的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之说,读自然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在现在的文科课上,读似乎成了老师们的**法宝。如某教师在讲授沪版初中教材《窃读记》时,在上课一开始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再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读下去,我很快乐,也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某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小扬科热爱音乐的句子:

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

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其后教师们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前者目的在于揣摩“我”窃读时的心理;后者在于体会扬科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扬科看到地主管家的小提琴时渴望抚摸一下但又恐惧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在当今我国语文课堂教学中,上述“以读为主”的形式是普遍性的。笔者无意反对多读教材,但问题在于一篇课文一堂课读若干遍(笔者曾听过一堂课,文章读了13遍),读的都没味了,学生还有无兴趣可言?就上述两个例子而言,多读几遍学生真的就能揣摩准确人物的心理吗?读文章读句子,每读一遍都应该有预期的效果,像这种反复要求学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做法,其实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应该借助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创造情感感悟场,进而把学生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来。如《窃读记》的教学过程中,能否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很喜欢看某本小说,课堂上偷着看,既怕被老师发现又抵制不住想看的诱惑?《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中,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或想象——非常喜欢某样东西,而自己没钱买,爸妈不给买,站在商店里久久地看着,甚至于还想去抚摸一下但又怕被人呵斥(这里所举的例子未必完全恰当,目的主要在于抛砖引玉)?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借助于日常经验,展开联想,创造出合适的情感感悟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所隐含情感、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更高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限于篇幅,笔者仅以语文、数学为例而没办法顾及到其它学科,在实践中,上述方法、思路并没有学科限制,各科教学都可以借鉴、运用。对于我国基础较而言,只有真正研究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素质教育的种种理念才能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 ] 冯克诚等编.《教学改革手册——使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89.

[ ] 参见[美]人文杂志社、宋念申译.人文主义:全盘反思(代前言)[M].美国《人文杂志社》编、多人译.《人文主义:全盘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电话:0375-3387633              网址:www.pds9z.cn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公园北街南段西西南100米